close

  設立經濟特區:古巴改革走上“中國道路”?
  古巴“改革”往往是困難時期被迫作出的調整或開放,是暫時的“讓步”,具有一定的應急性、階段性特征,因此,困難一旦緩和,政策就會出現反覆
  本刊特約撰稿/陳君
  空氣中瀰漫著雪茄味的熱風,錯綜複雜的街道里巷,遍佈破敗的平房和小樓;街頭老爺車不少,更多的是等生意的人力三輪;供銷社門口總是人頭攢動,憑本供應的雪茄最受歡迎……這座在古巴首都哈瓦那以西約45公里處的城市,叫馬裡埃爾,幾乎和其他古巴小城一樣。但,當“馬裡埃爾”與“特區”——這兩個字眼組合在一起的時候,意味著這片土地將很快成為世界重新認識古巴的起點。
  11月1日,古巴“馬裡埃爾發展特區法”正式生效,管理辦公室也於當天掛牌,開始負責接洽和管理外資等事宜。
  馬裡埃爾發展特區是古巴境內首個經濟特區。據古巴駐華使館向《中國新聞周刊》介紹,馬裡埃爾地理位置優勢明顯,古巴政府希望將這裡打造成對外貿易的大門,並配合附近的鐵路、公路、機場等設施,把這裡建成全國乃至整個加勒比地區的交通樞紐。
  “2011年古共六大之後,古巴社會確實發生了很多變化。世界都在關註。現在,他們進一步解放思想,下決心要把特區搞好,在全社會‘更新’過程中,將助推經濟發展。”拉美問題專家徐世澄對《中國新聞周刊》說。
  但無論從歷史還是現實考量,在古巴,建設特區這樣一個系統工程,註定會遇到很多的新問題和新挑戰。
  真正的“特區飛地”
  選在馬裡埃爾打開國門,並非偶然。“它有港口基礎,有開放的基因。”徐世澄說。早在上世紀90年代,古巴曾設立“免稅區”,馬裡埃爾港位列其中。“我1997年訪問古巴時,曾參觀過馬裡埃爾港,雖然叫‘免稅區’,但沒吸引什麼外國公司來投資,主要原因就是法規不健全,讓外國投資者賺不到錢。”徐世澄說。後來,那些“免稅區”自生自滅。
  兩年前,古巴外貿和對外投資部部長馬爾米埃卡表示,古巴正在從法律和運轉角度考慮,建立真正的“特區飛地”,而不是恢復“免稅區”。當時,古巴政府已把目光投向馬裡埃爾港,“試驗田”的面積被劃定為400平方公里,主要資金來自巴西;巴西也承諾向古巴提供6億美元資金,來建設一個碼頭、從哈瓦那到馬裡埃爾港的公路和鐵路等。2011年9月,勞爾·卡斯特羅到這裡視察,表示工程對古巴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。
  兩年過去了,如今,馬裡埃爾特區的輪廓慢慢清晰起來——
  特區建設第一階段目標是重建馬裡埃爾港,使之成為能夠停靠大型集裝箱船舶的現代化深水港,與正在擴建中的巴拿馬運河預計承載能力相匹配。港口建設第一階段工程將在2014年年內完工,碼頭全長700米,預計年吞吐量為300萬個標準集裝箱。
  馬裡埃爾港投資9億美元,其中6.4億由巴西政府出資。巴西也是該項目主要承建方,連集裝箱裝卸碼頭的主色調也塗成巴西國旗的“綠色”。
  政府希望在短期內將馬裡埃爾港周邊共465.4平方公里的區域建設成為集工業園區、物流樞紐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經濟核心城市,包括與哈瓦那省相鄰的阿特米薩省的多個城市,實現推動出口、吸引外資和增加就業等一系列目標。
  發展特區管理辦公室將採用“一站式服務”,投資項目申請的審核只需要10到30天即可完成;可批准外來投資者在特區內開展長達50年的項目。特區將對投資者提供稅收、貨幣、銀行、勞務和海關方面的特殊優惠。比如在稅收優惠方面,企業所得稅和勞動力稅前十年免交;投資、銷售和服務稅,在企業開業後第一年免交。在特區投資的外國投資者可以將資金自古巴境內匯往境外,無需支付任何費用。
  根據發展特區相關法規,特區內必須採用清潔技術,生產和提供高附加值的產品和服務。鼓勵外國投資者對製藥、生物技術、可再生能源、農業、工業、旅游、通訊、基礎設施等領域投資。而涉及古巴境內不可再生自然資源的利用和開發的外資投資項目、謀求外資獨資進入古巴境內的項目,以及外國政府投資項目,則需由古巴部長會議批准方可經營。
  “歡迎中國的企業投資”
  “我們特別歡迎中國的企業來投資。”9月底,馬爾米埃卡來華推銷馬裡埃爾特區。他對特區發展非常樂觀,“中國企業很有投資潛力,對招商項目也都挺感興趣。我們優先合作的領域包括生物技術和可再生能源,還有食品、旅游、電信、農業等等。”
  古巴媒體報道說,已有中國車企有意在特區興建組裝廠。
  中國駐古巴使館把《馬裡埃爾發展特區法》等相關文件翻譯成中文,公佈在官網上。據使館介紹,古巴在北京舉辦特區推介會後,很多企業來電來函,希望詳細瞭解情況。
  新加坡《聯合早報》發現,古巴政府為特區制定了一套與中國特區類似的勞動制度,如工人按勞取酬、質量為先等,不排除支付更高工資及支付外匯的可能性;勞爾曾三次訪問中國,最近一次是去年,“中國經驗對古巴很有意義。馬裡埃爾特區主要目標是吸引外資和創造就業,作用類似於中國最早一批的經濟特區。”
  古巴政府明確表示借鑒“免稅區”建設法治不完善的教訓,特別強調法制建設,也規定了一些比中國當初更為細緻的法規。這些都讓國際投資人看到“錢景”。
  “勞爾公開表示我們的特區參照了國際和國內經驗,但特區還是具有本國特色、從本國發展需求出發建立的。”古共機關報《格拉瑪報》總編輯拉薩羅·巴雷多對《中國新聞周刊》說。
  《格拉瑪報》的辦公樓在哈瓦那革命廣場一側。對面古巴內政部大樓外牆上,懸掛著用粗鐵絲圈出的波普味道的巨幅切·格瓦拉頭像,右下方寫著“為了永恆的勝利”。
  據拉薩羅介紹,9月19日,勞爾·卡斯特羅主持召開國務委員會會議,按照古共六大通過的《黨和革命經濟社會政策綱要》所提出的“建立經濟特區將實現擴大出口,有效取代進口,發展高科技項目,增加就業”的要求,討論通過《特區法》和實施條例,確定馬裡埃爾發展特區的大方向。
  “馬裡埃爾是一座為大噸位級船隻準備的港口,這是古巴迄今為止最為複雜的一項工程。”勞爾在國務委員會會議上表示。
  “那裡還是一片大工地,我還想象不出建成後的樣子。”在古巴多年的華裔商人徐哲對記者說。他目前在哈瓦那經營兩家中餐廳。最近,也有國內朋友向他咨詢投資古巴特區的事情,他總是潑涼水,“想發財,心急吃不了熱豆腐,尤其在古巴。”
  “古巴的外部環境更特殊,它內部的改革步伐邁得也會更謹慎,甚至很慢。”徐哲的口吻儼然一個古巴問題專家。
  經濟“更新”的試金石
  多年來,古巴面臨不利的國際環境。上世紀80年代後期,蘇聯解體、東歐劇變,古巴遭受政治、軍事、經濟的三重打擊,失去幾乎是唯一的依靠;與此同時,美國的政治排斥與經濟封鎖不見減輕,甚至對其他向古巴投資的國家實施製裁性措施。   
  “從國家安全需要出發,古巴的改革只能根據本國的現實情況逐步推。古巴地理位置特殊,近鄰美國是強大的世界頭號帝國……古巴領導人擔心,一旦實行中國或越南式的全面改革開放,隨著外資的涌入,美國及敵視古巴的各種政治勢力就會趁機而入,共產主義的意識形態就會受到極大衝擊,古巴會不可避免地出現類似蘇聯的劇變,社會主義政權就可能會垮臺,這是古巴領導人絕不能接受的。”中國社會科學院拉美所研究員袁東振在文章中說。所以,古巴改革面臨的外部環境比中國改革開放初期糟糕很多。
  古巴領導層曾堅持,“系統的、穩健的調整與修正是必要的,但決不能操之過急。”在這一思想指導下,古巴經濟歷次“更新”(刻意迴避了“改革”字眼)總給外界留下“進一步退兩步”、反反覆復的感覺。
  袁東振就曾指出,古巴“改革”往往是困難時期被迫作出的調整或開放,是暫時的“讓步”,具有一定的應急性、階段性特征,困難一旦緩和,政策就會出現反覆。
  近年來,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,古巴主要出口產品鎳礦價格持續走跌,外匯收入銳減,訪古旅游人數急劇下降,僑匯收入也面臨較大損失,而亟須大量進口的國際糧食與食品價格卻接連攀升。2008年,古巴經歷3次大規模颶風災害,近百億美元損失使財政狀況雪上加霜。內部體制僵化、人浮於事、效率低下等頑疾凸顯。面對國民經濟的嚴峻形勢,古巴政府意識到,一場深入而廣泛的經濟調整勢在必行。
  “這次按照《綱要》的‘更新’,力度之大,範圍之廣,前所未有。”徐世澄說。外界看到,古巴政府解除限制居民生活的各種禁令,比如,放開私人購車、購房市場、頒佈新移民法、網吧將提供無線上網服務等等。
  今年7月,古巴第八屆全國人民政權代表大會召開第一次會議,對“更新”進展進行全面梳理,同時提出諸如取消貨幣雙軌制和國企改革即將試水等努力方向。
  西班牙《世界報》透露,“更新”過程中,勞爾政府希望裁減大約50萬政府職員,但裁員計劃一度停滯,“沒有就業崗位來安置這些被裁下來的職員。目前,尚不清楚新建的特區將為古巴創造多少就業崗位。”但哈瓦那消息人士透露,如果馬裡埃爾搞得好,古巴政府希望再建立兩個經濟發展特區。
  相關媒體報道,特區招商過程分為兩期,“首先是特許經營,也就是針對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項目的投資;然後 才會大規模開始運作其他類型的投資。”而目前很多基礎設施和配套建設進展緩慢,甚至還沒有起步,官方預計明年1月碼頭開始正式運營,“最後建成的時間可能還得往後拖”。
  有人由此擔心古巴改革風向標恐怕再次被調整。但更多觀點認為,這些做法不足以掩蓋古巴推動經濟向前走的事實。
  11月,由古巴《綱要》落實和發展常設委員會經濟金融組組長達瑪爾·馬賽奧率領的代表團一行25人啟程前往北京,參加宏觀經濟政策研修班。《中國新聞周刊》記者瞭解到,代表團將學習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和經驗、宏觀經濟政策和規劃、貨幣政策和匯率政策等,特別安排赴深圳參觀考察,瞭解深圳特區的昨天和今天。 ★
(編輯:SN054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h62phpbc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